致力于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
GFHS
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
营造绿色文明、建设宜居城市深圳宣言
     地球是人类聚居的家园,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。在人类进入又一个千年之际,随着全球工业化、城市化的蓬勃发展,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但环境污染、资源紧缺、贫困、文化变异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。作为21世纪的一种新型社会文明,全球绿色文明的繁荣发展,主要取决于城市成功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转变。将挑战变为机遇、由人与自然的对立走向和谐,这需要政府、社会、企业、国际机构及每位公民的创新与合作。

     联合国千年国际首脑会议将“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”作为八大千年目标之一。中国政府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,正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。

     在此宏观背景下,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于2005年创立,并成功在深圳举办两届。

    宗旨

    努力将“全球人居环境论坛”创建成为国内外人居环境领域政府、非政府组织、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高规格的对话平台和品牌盛会,为推进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人居环境建设、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,为建设宜居城市服务。

    倡议

    1、我们认为人居环境是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。我们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城市化的种种挑战,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,为政府组织、非政府组织、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在人居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。

    2、我们将以全人类文明中的先进哲学理念为指导,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思想,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、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。

    3、我们认为科技、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,在大力推广环保、节能、省地、节水的技术,推广可再生能源,鼓励清洁生产,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,要加强制度管理与创新,促进提高地球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,提高城市活动的整体效率与综合效益,达到公平、有序的发展目标。

    4、我们追求“居者有其屋”和“人人享有适当住房”的理想,并倡导业界重点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,使之变成一种产业趋势。

    5、我们倡导城乡之间的和谐,城市化的本质是关爱农民。现代乡村也需要优美的人居环境。

    6我们倡导绿色,提倡绿色自然与人文的结合。包括绿色的生态环境、绿色的建筑人居,绿色的生产方式,绿色的生活方式,绿色的消费方式,绿色的新文化、新文明。“绿色”是国际社会的通行证,是最高层次的和谐,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。


    行动

    1在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国内外政府组织、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不断提升本论坛的实力和号召力,每年定期举办论坛年会,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卓越的演讲嘉宾,接受世界各地的专业听众注册参会,并有意识为普通公民提供参与机会。

    2构建人居环境思想交流平台,建立人居环境共享信息库,促进国内外政府部门、非政府组织、专家、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平等的交流,并为之提供咨询服务。

    3通过分论坛、博览会、推介会等形式,促进人居环境领域新理念、新技术的交流推广,推动政府、科研机构、企业、个人合作研发推广人居环境领域环保节能的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。

    4每年在国内外精心挑选一批示范城市、景区、社区、企业和个人在论坛上进行表彰,分享先进的理念和技术,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社会的参与。

    5加强和国内外城市和品牌企业的合作,建议在中国国内选择适宜的城市轮流举办论坛年会和分论坛,促进举办地的人居环境建设,分享先进的经验。

    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”。我们所有参加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的各界人士都认识到,我们的福利和未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。营造绿色文明,构建宜居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,是人类进步的新里程碑。我们愿意合作起来,为推动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,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。让我们行动起来,迎接美好的未来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届全球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论坛组委会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及全体参会代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〇〇六年七月三十日